北京市长陈吉宁:北京最大的优势,就是人才的优势和科技的优势

类别:行业风向 时间:2020-12-18

     
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省(区、市)系列新闻发布会,2019年9月19日(星期四)上午10时,请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、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吉宁,中共北京市委常委、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林克庆,中共北京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围绕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,奋力谱写伟大祖国首都发展新篇章”作介绍,并答记者问。中国网现场直播,以下为直播实录。

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:

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蓬勃兴起,请问北京如何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,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?谢谢。

陈吉宁:

首先感谢您对北京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。北京最大的优势,就是人才的优势和科技的优势。从创新资源上来看,北京有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,我们有90多所高校,1000多家科研院所,1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,6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还有86万左右的在校大学生,以及2.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。从质量上看,北京的创新资源更好一些,顶尖人才最好的学科和最佳的实验室有一半在北京,北京研发投入强度是6.17%,稳居全国首位。每年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十大科技进展中,每年都有大概一半是来自于北京的。从创新活力上看,北京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,我们每天新产生约200家创新型企业,创业投资金额和案例数都占全国的30%左右。大家如果看科技创新的VC/PE投资,全球的城市,北京仅次于硅谷。在最新的独角兽榜单中,北京有82家企业入选,占全国近一半。在一些优势的创新领域,北京的特色就更加明显,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,全国60%的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北京,全球人工智能企业100强中,中国有6家,其中北京有5家。

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,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国家责任。所以我们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,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。一是创新制度的建设。二是创新生态建设。三是创新文化的建设。下面我把这三个方面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。

在创新制度方面,我们围绕科研管理、绩效评价、科技成果权益、长期资本支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突破,这都是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,目的就是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,我们出台了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,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宽容和信任,让科研经费既要花好,也要好花。我们组建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、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新型研发机构,通过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,来解决科研的组织管理形式,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。我们还特别建立了规模为30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,带动和吸引社会投资,可以放大到1000-1500亿元,这个基金最重要的特色是它的资金投入期限可以是10-15年,这是投资最长的创新基金了。通过这个母基金的建立,就是要解决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,鼓励创新主体开展硬科技、深科技的长期持续创新。

最近,我们正在加快研究推动修订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》,这是个地方的立法,我们希望以法律的形式,对科技成果的权属、转化收益分配、勤勉尽职免责等作出明确规定,核心是要解决科技成果的产权问题。科技成果产权由过去的国家单位拥有转化为科技人员可以个人拥有,国家可以参与分配,但是产权可以是个人的。有的科学家跟我说,如果这个条例出台的话,将实现他们盼望已久的“自己生的孩子可以自主培养成人了”。


在创新生态方面,我们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。一是强化空间生态布局,就是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有限的空间内高强度集聚,使这些创新主体之间发生化学变化。重点是抓好“三城一区”的建设,三城是中关村科学城、怀柔科学城、未来科学城,一区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。

中关村科学城系统布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,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集聚能力,强化城市创新形象,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。

怀柔科学城重在长远的科学布局,建设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、地球系统数值模拟、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,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。

在未来科学城东区,当前工作重点是盘活央企的存量资源,引入多元化创新主体,打造“能源谷”;西区推动沙河大学城科教融合,特别是把中关村生命园作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爆发点,通过开放式引入专业化团队,深化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改革。

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,前不久完成了扩区,主要是承接转化“三大科学城”的技术成果,打造开放型、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,同时衔接与天津、河北创新产业链的协同。

二是强化产业链生态建设,主要以核心企业、底层技术和公共创新平台为依托,通过加强配套条件的建设,形成产业链创新要素集聚,推动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和协同创新。2017年我们发布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,也制定了相应的财政、土地、人才等配套政策。比如说土地政策,全面推行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,实行土地弹性年期出让、先租后让,产业用地只能用在产业,创新用地只能用在创新,支持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,这样既大幅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,也防止囤地炒地。比如在人才政策方面,我们围绕创新链,大幅度拓宽了人才的宽度,不仅关注科学家,而且把创业的投资者、工程师、知识产权律师、产品经理都纳入到创新人才体系中来予以支持。2018年以来,共有3500多名人才办理了引进落户手续。同时,我们也高度关注解决人才的高度问题,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、行业领军人才。最近,市里又专门拿出3000多套人才专家公寓予以支持。

我特别想说一下,当前人类面临很多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,这些问题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,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。我们在这里也诚挚地欢迎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创业者来京发展,我们将提供更加便利的科研和生活条件。


在创新文化方面,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、运用工作,设立知识产权法院,依法惩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,显著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。最近我们面向中小微企业特别建立了知识产权保险制度,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。另外,我们也加大了对科技型小微企业“雪中送炭”的力度,设立100亿元的融资担保基金,通过天使投资、投贷联动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方式,来完善对科技型、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。

最近,我们制定实施了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方案,依托城市治理、政务服务,以及冬奥会、世园会、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活动重点工程,发布首批十项重大应用场景建设项目,总投资超过30亿元;同时,每年面向中关村创新主体征集一批新的应用场景。我们也特别注重加强创新教育,提高市民的创新意识,让尊重知识、尊重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,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。

总之,通过不断地完善创新制度、优化创新生态、倡导创新文化,我们有信心、有条件、也有能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,谢谢。

内容来源:中国网直播